一份珍贵“嫁妆”,见证白求恩的仁心传承

9月3日,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。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军休干部当中征集到一个特别的故事。故事的主人公叫谢丽,今年已经70岁。她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盒子。那是母亲送给她的“嫁妆”。这份珍贵的“嫁妆”,见证了白求恩与她们母女两代的仁心传承。

小小方盒,任岁月侵蚀,表面皮革早已裂开,锁孔和拉环也已生锈。轻轻打开,一套完整的手术器械静静躺在其中。

 

谢丽结婚前夕,母亲将方盒郑重交到她手中并嘱咐道:“你一定要像我的恩师那样,对待工作要一丝不苟,对于医术要精益求精,对待病人要像家人一样,做一个合格的医生。”

母亲的“秘密”

小时候,谢丽常看到母亲轻抚着方盒,陷入沉思。

母亲是外科医生,工作的地方有很多手术器械,谢丽对此并不陌生。在她看来,方盒里的那一套刀剪显然更破旧些。

有一天,她偷偷用新钢柄针头,替换掉了盒里的旧木柄针头。母亲得知此事大发雷霆,第一次动手打了谢丽。五六岁的孩子从未见过母亲这番模样,吓到痛哭流涕,可内心仍十分不服气:“不就是几个旧针头么?你不是有那么多新针头?”

后来她才知道,那盒手术器械是白求恩赠予母亲的礼物。在那个战火纷飞、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,母亲有幸跟随启蒙恩师白求恩工作,改变了一生。

时间回到1937年,七七事变一声炮响,山河破碎,风雨飘零。举国上下,热血青年纷纷投入到抗日大潮之中。一个叫王君萍的女孩也被这种氛围感染,毅然选择弃学从戎。

母亲王君萍(后排右起第二)初中时期合影

那时,识字的人极少,接受过中学教育的王君萍,很快便脱颖而出,被派遣到护理班工作。仅仅一年时间,她就成长为冀中医院战地医疗所的护士班长,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
1938年秋天,白求恩率医疗队抵达王君萍所在的冀中医院战地医疗所。得知此消息,全院医护人员高兴异常,奔走相告,全都奔向村头夹道欢迎。

往后数月,白求恩像陀螺一样周旋在医疗所各个角落。在齐会战斗爆发时,前方枪林弹雨、炮火轰鸣,大地瞬间化为一片火海与焦土。三公里外,简陋的手术室里早已人满为患。白求恩一刻也不敢耽误,率同志们夜以继日地为伤员做初步疗伤。手术一台接着一台,伤员向后方输送了一批又一批,白求恩仿佛不知疲倦的机器,片刻不停。接下来几天,战地手术队共做了七十多例手术,确保了每个重伤伤员能在八小时内得到手术治疗。

那时,王君萍因较好的英语基础,已经成为白求恩身边的器械护士。

恩师的教诲

每当回忆起恩师白求恩,母亲总会挽起袖子,指着自己胳膊上的一块伤疤说:“这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在工作中犯错。”

那是一场紧急的大腿离断手术,白求恩主刀,王君萍配合递器械。由于白求恩汉语并不熟练,常常英汉混搭,而王君萍虽有英语基础,可专业医学单词仍是短板。手术时,白求恩急需骨凿子,王君萍没听清,递出了一个骨锤子。在手术的关键时刻出错,白求恩气急之下,踹了王君萍一脚。

那天,王君萍随白求恩进行了多起手术,饥饿与疲惫早已让瘦弱的身体摇摇欲坠,她直接倒地休克。

当再次醒来时,王君萍已经躺在病床上。同事们说,白大夫处理完最关键的部分,就急忙将手术交给其他人,血手套都顾不上摘,又开始抢救她。结果,注射药物的针口不慎感染,导致她身上留下了一个永久的疤痕。

谢丽曾不止一次问母亲:“白求恩的脾气如此火爆,你难道就不记恨他?”

这时,母亲脸上总会爬满歉意,她说:“白大夫曾特意带着上级专门给他的补养食品来向我道歉,还讲了很多笑话逗我开心。可我感觉非常惭愧,在那种人命关天的关键时刻,由于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好而出错,是我的不对。”她从未记恨过恩师,反而觉得白求恩是在督促她努力向上。从那以后,她在工作中更加高度注意起来,不仅努力学习医术,还努力跟白求恩学习英语。

母亲王君萍(后排左起第二)与手术队的战友们在手术室外

后来,王君萍不断精进自己的医术,从不敢有半点马虎,也因此经常受到白求恩的表扬。有一天,白求恩将一盒手术器械作为奖励送给她:“我看你在外科方面很有发展前途,你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大夫,去挽救更多人的生命。”他还强调:“上手术台犹如上战场打仗,精神不集中就会死人的,因此,外科医生必须小心掌握好手术刀,绝不能轻视。”

那盒手术器械,在当时医疗资源贫瘠的战地医疗所,如若珍宝。可王君萍觉得,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,因为它不仅是恩师对自己的肯定,更是一个伟大医者对中国青年开创未来的希冀。

永不消散的光芒

在恩师白求恩的影响下,王君萍最终成为了优秀的战地外科医生。可在她心中,最宝贵的奖励还是白求恩赠予的那盒改变她人生轨迹的手术器械。

15岁那年,谢丽在母亲的影响下,参军进入部队医院做卫生员,最终也成为了一名军医。

谢丽与母亲王君萍合影

1976年唐山大地震,天津也遭遇了重创。在六十六军军部做军医的谢丽,立即加入到抗震救灾的队伍中。她不顾危险,多次钻进废墟抢救群众,直到救援成功,被大家伙多次拽着脚脖子从洞里拉出来的谢丽,四肢均已磨破。

“你一定要做像白求恩大夫一样的人:品德高尚,毫不利己,精益求精。”母亲的这句话,影响着谢丽一生。

如今,谢丽也常常轻抚着方盒,陷入沉思,一如数年前的母亲。

她看着那些刀剪、注射器,恍惚间,就仿佛回到过去。时光终会使人老去,可谢丽明白,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精神与美好品德,将赋予这方盒力量,永远闪耀。

记者:代丽丽

Tags: